想清理,而是他知道这些宝贝的珍贵,稍有不当,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封存是才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那尊佛像底部的封胶他还是打开了,有了上次的经验,他很轻松的就将里面藏着的东西取了出来。
取出的第一张是藏宝图。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叫做黄龙宫的庙宇,宝贝就藏着后山的岩洞里。
虽然杨潞飞还没有去过这个地方,但是却从藏宝图上那些宫观的信息,推测出了这座山的名字,那就是位于湖北丹江口市的大名鼎鼎的武当山。
不过,至于哪儿藏着的是什么宝贝,图上找不到任何信息。
杨潞飞记住位置,就将藏宝图销毁了,以杜绝后患,免得节外生枝。
接下来取出的是一卷折叠起来的宣纸,杨潞飞小心翼翼的在桌子上展开,上面写满了工整的小楷字。
而留下这些文字的人名叫杨文龙,是常来茶馆老板杨德禄的祖上。
在这篇一千多字的长文中,杨文龙记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和所承担的使命等情况,字里行间透露出壮志未酬无以报国的遗憾与惆怅……
杨文龙以武状元入宫,因性格耿直不善攀附等原因不为当朝权贵魏忠贤等所喜,被打发到了信王府当差。
信王朱由检是当朝皇帝朱由校唯一的弟弟,少年时的他特别喜欢读书,而且不苟言笑,尤为注重礼仪和个人修养,以至于在他读书的时候,连陪读一旁的内侍都不敢出声说话,噤若寒蝉。
而年龄相仿、性格相近的杨文龙慢慢获得了信王的信任与看重,不仅带他一起读书,经常给予指点,还在私底下交流读史的心得。
信王对当时宦官弄权的弊端都看在眼里,他以前也读到过十常侍、董卓等擅权的内容,以至于痛恨魏忠贤等专权,感慨“皇兄过忠厚,为(魏忠贤)所欺耳”。
明熹宗朱由校驾崩,信王得以继位,成为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即崇祯皇帝。
他在即位之初,就铲除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阉党),整顿朝纲、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大明王朝的“中兴”,可惜最后却是“自缢煤山”的结局。
虽然朱由检自己说“朕非亡国之君”,将大明覆灭的责任归咎于“诸臣误朕”,后世亦不乏对他的同情与肯定。然而,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朱由检这人志大才疏,刚愎自用且急躁多疑,对明王朝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老板没了,杨文龙的工作却还在继续,因为在明王朝的大厦将倾之前,崇祯皇帝也知道或许已无力回天,他没有筹划自己怎么偷生,却安排杨文龙等几个心腹内侍去执行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将保存在凤阳县一座寺庙里的《永乐大典》正本转移安放好。
嘉靖或许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的话,绝对是一个顶级的藏书家,爱书读书无出其右。
经历“大礼仪之争”的嘉靖皇帝意识到知识的力量,不仅命人重新抄写了《永乐大典》,让它从此有了副本,同时,命人将正本秘密存放在凤阳。
凤阳是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王朝建立后,皇帝命人在这里建立了不少皇家建筑,朝代更迭,这些打上了皇家烙印的建筑物将不可避免的遭遇破坏甚至废灭。
前文提到过《永乐大典》的三种可能去向,但现在有杨文龙的证人证言,杨潞飞相信是最接近真相的,而且,他在黄龙洞里已经找到了一部分《永乐大典》,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杨文龙的记述里,他最后也是一路找到了缅北,希望完成自己最后的使命,将这批珍贵的书籍交还老板的家人。
可惜,他们还是迟了一步,当追到滇南时,永历帝已经狼狈逃去了缅甸。
他们只得藏好这些书,然后也去了缅甸,最后无奈的留在了哪儿,而黄龙寨就是他们的一个据点……
黄强还在乌桐县,基地只留少量的防卫力量,由副营长强华负责,杨潞飞没有在这里多停留,就去了蜜里来县城,与岩琪大叔孟成功等人商量之后,派出冯威的第一旅发动了对友臣镇守军的攻击,轻松拿下了友臣镇。
之后,他和岩琪大叔轻车简从,秘密来到了仰光,拜会了军政府一众高层。
雾浓将军也是他们此行的拜会对象,不过,雾浓将军事后才发现,他辛辛苦苦搜刮几十年才积攒下来,并且存放在几家海外银行账户上总计27.819亿美金的存款不翼而飞了。
杨潞飞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军政府高层将巴固山以东由政府军控制那块地交给特区政府管理,为此,他签了数张不记名的现金支票,送出了两个多亿美金。
不过,与他的收获相比,这点钱都不值一提。
而丢了钱的雾浓将军一直想不明白这钱是怎么丢的!
除了绝对心腹的副官,账户就连自己的几个老婆都不知道,而密码更是连副官也没有告知,怎么就没了呢!?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雾浓将军就被像抽去了脊梁的猛虎,彻底没有了往日的威风,犹
第70章 第二尊佛像(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